第二百二十五章 最后一次机会【求月票】
“君父圣明!”
夏言再重重叩首,声音有些颤抖。
也不知究竟是激动还是感动,无端给人一种“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悲壮感觉。
“黄锦,扶夏阁老起来。”
朱厚?内心亦是不免有所触动,竟极...
雨停了,天边泛起青灰。老周坐在屋檐下,手中还握着那把小铁锤,掌心被磨得发烫,却不愿松开。男孩已经睡去,怀里抱着他白天敲打的那根铁条,像抱着一把真正的枪。老周望着东方渐亮的山脊,忽然觉得这清晨的寂静比任何枪声都更沉重。
他起身回到房间,从行李中取出那本《火种传承录?补遗》,翻到夹着照片的那一页。指尖抚过“江南修械所”门前的身影,最终落在二妞年轻的脸上。她那时不过十五六岁,眼神却坚如铁石。老周低声念出那句童谣:“鄢懋卿冒青烟,铸铳三十六日不眠。火从骨里生,声比雷还先。”声音轻得几乎被晨风卷走,可每一个字都像钉进心底。
他忽然想起苏婉儿昨夜说的话:“你以为火种是靠一个人、一代人传下来的?错了。它是千万个普通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这话让他整夜难眠。
太阳升起时,村小学的铃声响了。孩子们排着队走进教室,脚步轻快,书包上挂着用铁丝弯成的小徽章??那是手工课上做的,形状正是“烈风铳”的简化轮廓。老周站在窗边,看着那个小男孩认真地在纸上画图:一根枪管、一个扳机、一条导气孔。老师走过来,轻声问他在画什么。
“我在设计我的枪。”男孩说,“要打得准,还要能传给弟弟。”
老师笑了,没反驳,只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手艺不死,国魂不灭。”
老周默默退出教室,沿着后山小路走向那块石碑。晨露沾湿了他的裤脚,泥土松软,仿佛仍埋藏着未冷却的余温。他蹲下身,用手扒开碑旁的杂草,发现土里竟露出一角金属??是一截断裂的枪栓。他小心挖出,拂去泥尘,认出这是早期“燎原”试制型的零件,工艺粗糙,但结构完整。
他猛然意识到:这里不只是纪念地,更是活的工坊。村民们从未真正停止尝试。哪怕没有图纸、没有设备,他们也用最原始的方式,一遍遍复刻那段历史。
正想着,身后传来轮椅碾过碎石的声音。苏婉儿来了,披着一件旧军大衣,脸色苍白却神情平静。
“你找到了?”她问。
老周点头,举起手中的枪栓:“他们真的一直在做。”
“当然。”她笑了笑,“你以为国家给了钱、拨了地,大家就会安心等别人来保护?人心一旦醒了,就再也回不去蒙昧。这些枪不好用,打不远,可它们响过。只要响过一次,就证明我们不是只能跪着求饶的奴才。”
她指着远处一片荒坡:“那边原来有个铁匠铺,解放前就废了。可去年,村里几个老汉凑钱重修了炉子,买了台二手锻压机。他们不懂CAD,不会编程,但他们记得怎么淬火,知道什么时候该停锤。”
老周怔住:“谁教的?”
“没人教。”她说,“是听来的。听老人讲,听广播里抗战故事,听学校老师读‘火种’档案的摘录。有人梦见自己在造枪,醒来就跑去打铁。你说神不神?”
老周说不出话。他忽然明白,为什么纪念馆地下会有那条通往玄火观的隧道;为什么“火种余脉”的笔记本上写着“我们只是普通人”。因为真正的传承,从来不在高墙深院之内,而在田间地头、灶台炉边,在每一个愿意动手的人手里。
“苏阿姨……”他低声道,“我昨晚梦见我爸了。他说,他可以安心走了。”
苏婉儿望着他,目光深远如井。“那你呢?你安心了吗?”
老周摇头:“我不敢。我怕一闭眼,火就灭了。”
“那就别闭眼。”她轻轻拍了拍他的手,“你爸走的时候,背了三千七百里路,送了十一箱部件。你今天站在这里,已经是第七千四百里了。路还长,但你已经接上了。”
两人沉默良久。山风拂面,带来远处溪流的水声。
当天下午,老周决定留下几天。他向纪念馆请了假,理由是“家庭事务”,实际却悄悄联系了几位老军工系统的退休专家,通过加密频道发送了“火种余脉”日记中的技术草图。三天后,一封匿名回信传来,只有短短几句:
> “电磁点火方案可行,建议采用钕磁环与脉冲触发组合。另,丽水地区有废弃钨矿,矿渣中可提炼高碳钢。若需技术支持,请启‘南线九号’三级联络码。”
老周盯着屏幕,眼眶发热。他知道,这张网比他想象的还要大。那些以为早已退役的老人们,其实一直守在线路另一端,等着一个信号。
第四天清晨,他跟着村民上了后山。七八个男女老少围在重建的铁匠铺前,中间是一座红砖砌成的小高炉,炉火正旺,映得人脸通红。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伍兵模样的人手持钳子,从炉中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钢坯,放在铁砧上。
“今天,我们要打出第一支‘燎原-III’的样枪主轴。”他说,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老周站在人群最后,看着那块钢坯在铁锤下延展、变形,每一次敲击都溅起火星,如同星辰坠落人间。他忽然想起父亲手稿里的那句话:“枪只是火的容器,真正燃烧的,是我们不肯屈服的心。”
锤声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那根主轴被浸入冷水桶中,“嗤”的一声腾起白雾。众人屏息等待,直到它被捞出??表面光滑,弧度精准,竟与博物馆藏的标准件相差无几。
“成了!”有人喊。
掌声响起,夹杂着笑声和泪水。小男孩挤上前,伸手想摸,却被父亲拦住:“还没验呢。”
那位退伍兵拿出一把游标卡尺,仔细测量每一寸尺寸。良久,他抬起头,眼中闪着光:“误差小于0.1毫米。合格。”
那一刻,老周觉得自己听见了四百年前的回音。
当晚,村中摆了酒席。不是庆功宴,而是“续火宴”??据说是当年江南修械所的传统:每当一支枪试射成功,全体成员便聚在一起吃一顿热饭,不说苦累,只谈希望。
席间,有人提起非洲学员的事。“听说那边已经有三个村子能手工仿制‘燎原-I’了,用的是咱们寄去的简化图纸。”说话的是个教物理的乡村教师,“前阵子视频连线,一个黑人少年举着自己打的枪说:‘这是我保卫家园的牙齿。’”
众人哄笑,却又眼含热泪。
老周举起碗,突然开口:“我想讲个故事。”
全场安静。
“我父亲叫周义,代号‘南线九号’。他一辈子没打过仗,却走过三千七百里路,护送十一箱枪械部件。他临终前一句话都没留给我妈,只反复念叨:‘我没辜负你……火没断……鄢懋卿……真的冒青烟……’”
他顿了顿,声音微颤:“我一直不懂,直到现在。‘冒青烟’不是病,不是疯,是一种状态??是人在极限之下,骨头里烧出来的火。那种火,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让一个文官变成匠人,让一个农民学会造枪,让一个孩子在屋檐下敲铁条到深夜。”
他看向小男孩:“你昨天问我累不累。其实我年轻时也问过我爸同样的问题。他说:‘累,可不能停。停下来,敌人就进了门。’”
酒席散去后,老周独自来到铁匠铺。炉火已熄,但余温尚存。他坐在铁砧旁,翻开笔记本,开始记录今日所见。写到最后,他添上一句:
> “火种不在档案馆,不在博物馆,不在卫星轨道上。它在这一锤一锤的敲击声里,在每一个明知无用仍坚持去做的人心中。只要还有人相信‘我能造出来’,中国就不会亡。”
凌晨三点,他收到一条加密消息:
> 【来源:未知】
> “玄火观隧道西侧三十米,岩层中有空腔。红外探测显示内部有金属反应。建议速查。”
老周立刻起身,带上工具包和强光手电,再次潜入地下通道。这一次,他带上了那位退伍兵和村里的地质教师。三人顺着隧道前行,在距离铁门约四十米处停下。地质教师用便携式探地雷达扫描岩壁,果然发现背后有一处长约八米、宽五米的空间。
“不像自然洞穴。”他说,“四壁平整,有人工开凿痕迹。”
老周心跳加快。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地质锤,轻轻敲击墙面。几下之后,某一区域发出空响。
“这儿!”他低呼。
三人合力撬开一块伪装成岩石的水泥板,露出一道窄门。门后是一条斜向下的阶梯,石阶上刻着模糊符号:一个火焰,环绕着三十六颗星。
“三十六图谱……”老周喃喃,“真的是徐福留下的机关秘典线索!”
阶梯尽头是一间密室,面积约二十平米,四壁镶嵌青铜板,绘有复杂机械图样。中央石台上,摆放着一只密封的陶罐,罐口以蜂蜡封死,外缠麻绳。罐身上刻着八个古篆:
> **“燧灵归位,待时而燃”**
老周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启开封印。打开瞬间,一股淡淡的樟脑味弥漫开来。罐内并无金银财宝,只有一卷羊皮纸、三枚铜制齿轮、一枚玉质印章,以及一张折叠整齐的布片。
他展开布片,竟是半幅军用地图,标注区域为太行山腹地,与纪念馆地下发现的残图完全吻合。而那卷羊皮纸,则是一份手写说明书,标题赫然写着:
> 《烈风铳?初代装配全图》
字迹苍劲,落款为:
> **嘉靖四十三年冬,鄢懋卿谨录于玄火观地窟**
老周双膝一软,几乎跪倒。
这不是复制品,也不是后人伪托??这是原件。明代工匠亲手绘制的技术蓝图,历经四百余年,竟在此刻重现人间。
他颤抖着展开图纸,发现其精细程度远超现代人想象:每一颗螺丝的螺距、每一段导气管的角度、甚至火药配比都详细标注。更令人震惊的是,图纸末尾附有一段批注:
> “此铳之魂,不在机关,而在人心。吾观今世官贪民疲,恐此技终为虎狼所用。故设三重隐锁:一曰‘形锁’,藏图于地宫;二曰‘心锁’,传技不传名;三曰‘时锁’,唯当家国危难、万民奋起之时,火种方得重燃。
>
> 后之览者,若非为民而战,纵得此图,亦不得活用。”
老周久久凝视这段文字,终于彻悟。
所谓“火种工程”,并非现代发明,而是对古老誓言的回应。国家建立纪念馆,发射搭载芯片的卫星,培训外国学员……这一切,都是在履行鄢懋卿当年立下的“时锁”条件??唯有当人民觉醒、民族自强之际,这门技艺才能真正复活。
他将图纸拍照上传至绝密数据库,并设置自动解密程序:二十年后,无论他是否在世,所有资料将向公众开放。
离开密室前,他取下那枚玉印,借着手电看清印文:
> **“执火者”**
他知道,自己已被选中。
回到村庄已是黎明。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径直走向操场,在旗杆下挖了个坑,将陶罐重新埋入,并立起一块小石牌:
> **“此处埋藏火种,待后来者启。”**
然后,他坐在旗杆下,静静等待 sunrise。
阳光洒落大地时,孩子们又开始了早操。他们齐声朗诵新学的诗歌,其中一句格外清晰:
> “祖辈锤声未曾歇,子孙手中火不灭。
> 纵使山河换颜色,一枪一钉皆热血。”
老周闭上眼,耳边仿佛响起连绵不断的枪声??
**哒哒哒……哒哒哒……**
那是历史的脚步,也是未来的脉搏。
他知道,这条路没有终点。
只要还有人愿意弯腰捡起铁锤,火,就永远在燃烧。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