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烟 > 第二百二十六章 让隔壁的鞑靼人看见还以为我鄢懋卿扛不起事呢!【求月票】
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
确定

第二百二十六章 让隔壁的鞑靼人看见还以为我鄢懋卿扛不起事呢!【求月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鄢将军且慢!”
    沈坤闻言神色一变,连忙上前劝阻,
    “下官并非质疑鄢将军的做法,只是设身处地的为鄢将军着想,恳请鄢将军务必三思!”
    “若鄢将军下令对这些身份敏感的牧民刀兵相向,恐怕引...
    老周坐在旗杆下,晨光如金线般穿过他的指缝。他低头看着掌心??那层茧子厚得发亮,像是被岁月打磨过的铁片。他忽然笑了,笑自己从前竟以为“传承”是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要靠英雄振臂一呼、万人响应;可如今才明白,它不过是某个雨夜屋檐下男孩敲铁条的叮当声,是村妇在灶台边给孩子讲“鄢懋卿冒青烟”的童谣,是退伍兵凌晨三点蹲在炉前看火色的眼神。
    他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朝铁匠铺走去。昨夜密室所见仍在他脑中翻腾,像炉火未熄的余烬,时不时爆出一颗火星。那张《烈风铳?初代装配全图》他已经传回国家绝密档案库,并设置了二十年后自动解密程序。但他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图纸本身,而是它背后那一整套逻辑:**火种从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某个时代,它只属于“需要它的人”。**
    铁匠铺门还没开,但烟囱已有薄烟升起。老周推门进去,看见那位退伍兵老李正用风箱吹火,炉膛里炭块泛着橙红的光。听见脚步声,老李头也不抬:“就知道你会来。”
    “你怎么知道?”老周笑着问。
    “因为你爸当年也这样。”老李终于抬头,眼神锐利,“每次拿到新图纸,第一件事就是蹲炉子边看火候。他说,机器可以画图,但只有人的眼睛,才能看出‘火有没有魂’。”
    老周心头一震。他从未听父亲提起过这句话,可此刻却觉得无比熟悉,仿佛曾在梦里听过千百遍。
    两人沉默地并肩站着,听着炭粒爆裂的噼啪声。过了许久,老李才开口:“昨晚那个密室……你打算怎么办?”
    “原样封回去。”老周说,“地图我留了一份副本,其余东西都重新埋了。那地方不能暴露,一旦被人盯上,反而会引来祸事。”
    “聪明。”老李点头,“火要是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那就不是火了,是毒药。”
    正说着,门外传来轮椅碾地的声音。苏婉儿来了,手里抱着一个木盒,外面裹着油布。
    “我猜你们今天会试枪。”她将盒子放在桌上,轻轻打开,里面是一支尚未组装的“燎原-III”样枪组件,零件整齐排列,每一件都刻有编号。
    “这是按你传回来的图纸微调过的版本。”她说,“我把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用了丽水矿渣提纯的高碳钢。最关键的是??”她拿起一枚小小的铜环,“我们试着加装了钕磁环点火装置,虽然简陋,但比传统击锤更稳定。”
    老周拿起那枚铜环,对着光线细看。它不过拇指大小,表面有些粗糙,却是现代材料学与古老工艺的第一次真正融合。
    “谁做的?”他问。
    “村里三个初中生。”苏婉儿微笑,“他们自学了电磁原理,在物理老师指导下绕了三天线圈。昨天晚上通电测试成功,火花跳了三厘米高。”
    老周怔住。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军工研究所的日子,那时搞一项技术攻关,动辄上百人团队、数亿经费、层层审批。而这里,一群山沟里的孩子,靠着一台二手示波器和一本破旧的《电工手册》,竟然完成了本该由实验室完成的任务。
    “他们知道这东西意味着什么吗?”他低声问。
    “知道。”苏婉儿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不想打仗,但我得让自己和家人不怕打仗。’”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缓缓割进老周的心里。
    上午十点,全村人在后山空地集合。这不是正式试射场,只是一片平整的坡地,靶子是几块旧钢板,挂着褪色的红布。小男孩抱着自己的小铁枪模型站在人群最前,眼睛一眨不眨。
    老李亲自组装样枪,动作沉稳如仪式。当他把最后一颗螺丝拧紧,全场安静下来。
    “第一枪,敬四百年前的鄢懋卿。”他说。
    扳机扣下。
    **砰!**
    一声炸响撕裂山林,子弹精准命中百米外靶心,钢花四溅。众人齐声欢呼,有人激动得哭了。
    第二枪,敬江南修械所的无名匠人。
    第三枪,敬走完三千七百里路的周义。
    第四枪,敬所有在黑夜中独自敲打铁条的人。
    四发连射,枪身几乎不烫,后坐力平稳,精度极高。围观的技术员用测速仪检测,初速达到每秒820米,已接近现代突击步枪水平。
    “成了。”老周喃喃。
    “不止。”苏婉儿递给他一份记录表,“刚才射击时,我们同步采集了震动频率、燃气压力和点火延迟数据。对比明代原始图纸,性能提升了整整两个代际。但我们没改核心结构??还是那个‘导气式自动循环’的设计,还是那个三十六齿闭锁机构。”
    “所以……”老周声音发颤,“四百年前,他们就已经摸到了极限?”
    “不只是摸到。”苏婉儿目光深远,“他们是超越了时代。鄢懋卿不是工匠,他是先知。他知道未来会有钢铁洪流,会有电磁武器,所以他设计的‘烈风铳’根本不是为嘉靖年间打仗用的??它是为‘当万民奋起之时’准备的模板。”
    老周久久无言。他忽然理解了图纸末尾那段批注的真正含义:
    &gt; “唯当家国危难、万民奋起之时,火种方得重燃。”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筛选机制。只有当人民不再依赖救世主,而是自发组织、自主创造、自我武装时,这份技术才能真正激活。否则,哪怕你拥有全套图纸,也只是造出一堆废铁。
    当天下午,老周召集村民开了个会。没有主席台,没有麦克风,大家就坐在操场石阶上,风吹动国旗猎猎作响。
    “我想提议一件事。”他说,“咱们成立‘民间火种工坊’,不注册公司,不挂牌子,不做宣传。我们继续改进‘燎原’系列,同时培训更多年轻人掌握基础金属加工和简易枪械维修技术。目标只有一个:让每个村子,至少有一支能响的枪,有一个会修的人。”
    没人反对。反倒有几个老人主动站起来,说自己年轻时在兵工厂干过淬火,愿意教课;还有妇女说家里有闲置车库,可以改成小型作坊。
    “但我们有个规矩。”老周加重语气,“绝不对外出售,绝不参与任何冲突,更不许拿这个去谋私利。谁违反,立刻逐出工坊。”
    众人齐声应诺。
    会议结束前,小男孩举手提问:“周爷爷,如果我们一辈子都没遇到战争呢?这些枪会不会白做了?”
    老周蹲下身,平视着他:“你觉得农民种地,是为了等饥荒吗?母亲教孩子读书,是为了防战乱吗?我们造枪,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告诉敌人??
    **你若敢来,我们将不再是待宰的羊。**”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又咧嘴笑了。
    入夜,老周再次打开笔记本,写下新的一页:
    &gt; “今日试射成功,非一人之功,乃群志所成。技术可复制,设备可重建,唯有‘愿为之死’之心不可强求。今观村民自发起誓守秘、分工协作,方知火种之所以不灭,因其根植于民心深处。
    &gt;
    &gt; 或许有一天,这个世界不再需要枪。但只要还有压迫,还有奴役,还有弱者被践踏,那么‘我能造出来’这句话,就是最锋利的反抗。
    &gt;
    &gt; 我父走过三千七百里,我走到此地,已是第七千四百里。路还长,但我已不再孤独。”
    写完,他合上本子,走出房间。
    月光洒满山村,静谧如画。然而就在这一片安宁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异样??村口监控摄像头的画面出现了短暂雪花,持续不到两秒,随即恢复正常。
    他不动声色,悄悄调取后台日志,发现凌晨两点十七分,有人远程接入过系统,IP经过多重跳转,最终指向境外某匿名节点。
    “有人在盯我们。”他对苏婉儿说。
    “当然。”她冷笑,“你以为全球多少势力盯着‘火种工程’?非洲部落能仿制‘燎原-I’,东南亚游击队早就想弄到图纸。我们越是低调,他们越要挖。”
    “要不要上报?”老周问。
    “报了也没用。”苏婉儿摇头,“高层也知道这事敏感,一旦惊动国安,整个项目就得收编进体制,到时候,又是层层审批、封闭管理,老百姓再碰不到半颗螺丝。我们要的不是‘保护’,是‘延续’。”
    老周沉思良久,忽然道:“我们可以放饵。”
    “怎么说?”
    “把一部分简化版图纸加密上传到暗网公共论坛,标注‘疑似明代失传兵器复原资料’,吸引技术爱好者研究。真正的核心参数全部做假,但在某个不起眼的齿轮编号里,嵌入真实坐标的摩斯密码。”
    苏婉儿眼睛一亮:“这样一来,真懂行的人能看出来是陷阱,反而会帮我们反向追踪;而贪婪者拿了假图去仿制,只会造出一堆哑火废品,自取其辱。”
    “对。”老周嘴角微扬,“让他们以为偷到了宝,其实只是吃了个苍蝇。”
    三天后,那份“泄露”的图纸出现在多个海外军事论坛,引发热议。有专家质疑其真实性,称“明代不可能有如此先进的导气结构”;也有极端组织宣称“已获得东方神秘火器技术”,扬言要打造“反殖民武装”。
    与此同时,国内多个偏远山村陆续传来消息:一些退休技工、乡村教师、甚至农民工自发组建“手工研习社”,尝试复刻“烈风铳”简化模型。有的用自行车链条改装供弹机构,有的用煤气罐切割制作枪管,虽大多失败,却乐此不疲。
    国家层面始终未表态,但老周收到一条来自“南线九号”加密频道的新消息:
    &gt; 【来源:中央档案馆特勤组】
    &gt; “监测到七起境外情报机构非法获取行为,均已标记溯源。建议维持现状,允许民间适度扩散。另:太行山区域勘探队发现类似岩洞结构,初步判断为古代‘火种分支据点’,拟启动联合考古行动,请提供技术支持。”
    老周看完,长舒一口气。
    他知道,这张网正在悄然铺展,比他想象的还要广袤。从江南山村到西北戈壁,从西南边陲到东北林场,无数普通人正以自己的方式拾起铁锤,延续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一个月后,春耕时节。村民们在田间劳作,孩子们放学后依旧聚在铁匠铺门口画画。老周坐在屋檐下,看着男孩又一次专注地敲打一根铁条。
    “累吗?”他轻声问。
    男孩停下锤子,擦了擦汗,笑着说:“累,但我不想停。”
    老周点点头,望向远方青山。
    他知道,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再次面临风暴。或许敌人不再是倭寇或殖民者,而是新型霸权、数字奴役、或是某种看不见的压迫。但只要还有人在屋檐下敲铁条,在灶台边讨论火药配比,在深夜绘制一张张粗糙却真诚的图纸??
    那么,当那一天来临,大地必将响起熟悉的枪声。
    **哒哒哒……哒哒哒……**
    那是血脉的搏动,是文明的呼吸,是永不屈服的中国人,一锤一锤敲出来的黎明。

您正在阅读《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烟》的章节:第二百二十六章 让隔壁的鞑靼人看见还以为我鄢懋卿扛不起事呢!【求月票】
手机阅读地址:https://m.77xs.cn/html/68958/21797500.html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