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我不是木匠皇帝 > 第789章 争论起来吧
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
确定

第789章 争论起来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孙传庭建议在大洋洲的大岛内部修建长城,对内陆土著进行隔离和引导到关卡贸易。
    方案对大洋洲大陆比较落后的土著部落进行改造的方案做了详细论述。
    大洋洲大陆土著仍然处于原始部落阶段,共有五百多个部落,人数达七十五万之多。当地土著因为与世隔绝,也不与其它岛屿土著来往,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民族要落后几千年。现在连文字都没出现,他们的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和石器,还有粗劣的骨箭。
    在大明到来之前,他们只有兽皮和用棕榈树树棕编制的衣服,最先进的物品就是用树棕拧成的绳子,还有用树棕做的套袋鼠的网。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不会种地、捕鱼。跟新西兰岛的毛利人比起来都落后了几个文明等级的感觉,所以也被毛利人攻打。
    孙传庭因此提出用长城来限制和引导,让对方在指定的长城关卡处定居和贸易,逐步引导对方的文明渐渐发展,至少到可以稳定沟通合作的地步,再放入长城以东到大明的殖民地......
    整个规划十分详细,不像是孙传庭才到大洋洲一个月时间不到,就能拿出这么有意思的内容啊~
    朱由校笑了起来,看来这个袁崇焕是个嘴炮不假,但是也早就有这么一个大洋洲筑城搞长城的计划,只是作为备选,优先级在铁骑机动镇压之后。
    铁骑和城堡,袁崇焕很擅于这两个嘛~
    朱由校早就有从点滴汇报就能看出底下真实情况的本事,跟他预料一样,正是因为接任袁崇焕的是孙传庭,科举同届名次挨着的好友,袁崇焕才能倾囊把想法交给接任者。
    袁崇焕擅于吹牛,筑城这种事他应该是有想法,准备突然拿出来一鸣惊人;孙传庭非常务实,不过言辞比较低调,知道袁崇焕的大饼以后,将它细节完善变得可行。
    这个方案一定是袁崇焕先有想法,但是没具体化,然后跟孙传庭讨论以后,由接任的孙传庭细致地完成,这是结合他们二人优点讨论后的结果。
    孙传庭认为最好不要让土著与移民过多接触,因为时代差距太大,急着融合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修筑长城之后可开放一些交易场所,移民可以用粮食与土著交换皮毛和肉类,官方应该廉价供应土著生活用品和药品。
    所以用大洋洲长城稳步发展,一点点引导土著接受、认可和臣服于大明官府。
    他们两个人才讨论出来的很不错,但可以有更多人参与讨论,提供一些参谋意见。
    朱由校认为真正的思想进步,不在于能做出标准答案式的回答,而在于能够思考、论证、辩论、完善,然后变得严谨与科学,这个过程才是思想进步。
    新百家培养出来的不是做题家,而是一个个会思考、有想法,也特别能干实事的人才。
    把这个方案公布,让大明全社会关注。
    以后很多人才都会走向海外殖民地,就应该让人才们发挥所长,说出自己建设性想法,并在讨论中从不成熟变得愈发成熟。
    很快,大明的官方宣传机器开动,邸报于刊物、朝堂与酒肆,立刻都公布大洋洲总督府的大致方案。
    这个话题当然有点远。
    远在南半球,有很多人觉得这个话题比较遥远。哪怕大洋洲的煤炭、羊毛和钢铁确实质量极佳,但那也是华南、东南的制造业企业关注较多,本土多数百姓其实没那么关心。
    不过这个方案朱由校也不是让大家都去关注,而是让对发展有想法、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关注和讨论。
    不出预料,内阁军机处又有不同意见。
    内阁大学士孙承宗支持这个方案。
    他认为此举比较稳重,虽然有一定投入成本,但远好过发生战争以后,再用雷霆手段镇压。虽然用长城规训要投入成本,但是大洋洲带来的收益很高,当然值得。
    军机处次席大臣王在晋反对大洋洲建长城的计划。
    原因也非常简单:劳民伤财还没用,大洋洲可以移民更多人口,内陆土著人口有限,迟早有人吸纳进来,只要大明移民人口占据绝对优势,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
    张维贤和方从哲都不好表态说什么,虽然他们心中也各有偏向,但是这件事既然天启皇帝让大伙争论,那就先不拉偏架,让人把话说开再看看怎么办。
    朱由校当然知道朝廷大体会这么反应,他这会把孙传庭方案直接开诚布公,其实不是想看孙承宗、王在晋怎么争论,而是看看新培养的新百家人才们,到底成长到什么地步了。
    随着坻报和皇庄、卫所的各大刊物刊登了这个消息,上一次社会大讨论中已经激发出主人翁精神的人们,又投入到社会问题讨论之中。
    新兵家的学子们纷纷讨论,根据他们所学和擅长领域、自身理解的不同,很快新兵家有两种不同意见。
    反对的声音不小,一些人则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长城是防御为主,大洋洲对土著防御?这岂不是荒唐?最好的方式是保持一支高机动高战力的明军,可以快速反应和弹压不臣,而不是用缓慢高成本的防御工事来发展殖民地。
    也有一些新兵家学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长城的建设不在于防守谁,而是要限制对方的肆意劫掠和促进定居,使对方按大明总督府的要求到指定地点贸易。这就是不通过打仗,而是对方也不得不规范行为。
    还有儒家内部也在争论。
    偏传统儒家一些的士大夫觉得,这就是教化不够导致,只要是人尤其是祖上很可能从东亚走出去的人,都是可以按照孔孟之道进行教化。所以搞什么长城,直接搞儒家学堂去学孔子之道。
    新儒家也有类似观点,但是角度不一样:新儒家这边认为需要引导土著有一个自身的文明水平提升。如果它本身没发展到理解孔孟之道的程度,那硬着拿孔孟去填鸭只会适得其反,所以用长城先去规范和让土著定居、交流,提升文明水平之后再想着教化。
    新墨家也是,虽然都是跟着朱由校的人,但是也有支持和相对不太支持。
    朱由校当然通过东厂锦衣卫和内阁等,把这些情况基本了解到,也看出只要社会往前发展,哪怕学的同样内容有接近的立场,也会有很多不同意见,甚至是建设方向上的较大分歧。
    其实这些讨论正是他期待见到的。
    之前的新百家主要集中在卫所的学堂中,算是培养教育工作为主。
    后面要发挥参谋、议政,或者深入研究策划的任务。
    他决定再添一把火。
    让讨论的话题更多更深刻一些。

您正在阅读《大明:我不是木匠皇帝》的章节:第789章 争论起来吧
手机阅读地址:https://m.77xs.cn/html/68880/21715026.html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