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心照不宣
    黄尊素表了态,绝对支持儒家的变革,但是也会坚决反对自己不认同的思想和做法。
    朱由校正等他这句话呢:“好,这两点难得可贵,黄爱卿可有想法如何做了吗?”
    黄尊素沉思几个呼吸时间,面色稍微沉重地回道:
    “目前新百家、新文化崛起,全国百姓积极参与。其实不用陛下和朝廷下令,百姓们就会把旧儒家舍弃。陛下发表的与论题无关的论述就是为了挽救儒家学派而发出的声音。所以朝廷应当推动思想革新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文化精髓。”
    朱由校点了点头,然后微笑看着黄尊素道:“爱卿怎么知道,朕的论述在保护和挽救儒家?”
    黄尊素回道:“臣以为,甄天气乃陛下笔名,文笔大气磅礴,让人一下便知。还有一位萧峰敌,虽然是第二次刊登时才参与进来,但思想超凡、逻辑严密、冷静中立,除了陛下,就只能是陛下身边的刘公公,所以这也是陛下您在安排挽救儒家。”
    刘若愚侍立在侧,他当然知道这是陛下笔名而不是自己,不过他跟天启之间的默契,早已非他人可比拟,所以完全不动声色。
    “哈哈哈哈,黄爱卿厉害”朱由校毫不停顿地说道:“如你所猜,萧峰敌正是刘若愚的笔名。”
    刘若愚微微对黄尊素颔首示意。
    天启和刘若愚这么一表示,黄尊素彻底信了。不是他不聪明,而是天启和刘若愚在这方面的演技早已出神入化。
    刘若愚这边非常淡定,虽然他不是萧峰敌,陛下才是,但陛下这么说了,把如此了不得的萧峰敌挂在自己名下,这是无上的荣耀啊。
    保密完全没有问题,投稿都是陛下在书房写好,然后命刘若愚交给司礼监嫡系可信的人送到报刊编辑处,无人能发现萧峰敌是天启而不是刘若愚。
    他跟天启都是心照不宣。这只不过小事一件,最重要的假托《墨子》七十一卷之名,宣传天启皇帝各种科学技术思想,这才是最大的秘密,更是只有他们二人知晓而绝不会有第三人知道。
    朱由校继续跟黄尊素说道:“爱卿既然已经知晓使命,那就升职为都察院右都御史。”
    都察院右都御史,是都察院二把手,正二品的实权官员。他从之前正四品的左佥都御史,直接升为正二品。
    “爱卿莫要迟疑,都察院要能讲话、敢做事,给朝政监督以外,也要让监查地方,不能有贪腐虚报、浮夸作假、生搬硬套和不执行政策等多方面任务,此外避免发展局势过火也是重要任务之一。你知道了吗?”
    黄尊素郑重回道:“臣遵旨,一定谨记在心,不卑不亢让政策推进。”
    朱由校把黄尊素升职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其实也是给左都御史叶向高及朝廷官员一个提醒:都察院御史就应该像他一样,敢于说出有内容、有见解的不同意见。既然是御史,那肯定要对朝廷的方针有所监督和纠偏。
    像是改革发展中,难免有的时候做的过于急躁、操作过于偏激,这时候就需要像黄尊素这样的不同意见,指出一些需要注意、需要平衡的点。
    天启皇帝最后表示,大明朝廷不是一言堂,而是朝着一个方针,但是有人往前冲,有人冷静分析避免冲的过猛。让刘若愚记下,并让档案与规划局,把这一条一定记好。
    此事有条不紊推进无需多说。
    倒是召见以后,回去路上的黄尊素,一直内心深深震撼。
    深知天启皇帝对自己真是仁至义尽,自己再坚持守旧立场不仅害了自己,还会连累守旧派。守旧是不能守旧了,要跟上时代变化,才能继续有影响力,否则就只能进档案馆了。
    他认真思考以后,迅速就职投入到儒家变革之中。
    程朱理学一定要从儒家主座上下去,以复古孔孟本身践行和阳明心学为首,再提炼儒家的礼仪与文化精神,从百姓欢迎和接受的内容中取精华加以提炼和传承。
    那首先要观察百姓欢迎什么和厌恶什么。
    儒家相对还是比较重视民的,所以黄尊素对于从百姓中调研很快有了想法。
    先看报刊杂志,然后实地调研。
    目前报刊杂志公开对垒论题使得大明百姓被程朱理学禁锢的思想第一次获得了解放,大明从上到下的思想活跃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尤其是中下层百姓觉醒之快超出了朝廷的预料,在天启皇帝搞的免费推行,尤其是公共场合大字报、专人宣讲,效果特别好。
    底层百姓因为文化水平有限,没有向最低等的地方和个人所办的报刊杂志投稿的水平,即使投了也没有被刊登的可能,他们干脆把自己写得辩论稿在大街集市人多的地方朗读。
    他们的诉求很简单,一来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宣传出去,二来为了宣泄多年来积蓄在自己心里的郁闷。
    例如渭南乡村第一个出现在街头宣讲的人是个三十岁出头的童生,因为出生在一个破落户地主家里,几十亩薄地只能依靠自己耕种,父母年迈,妻子又是个裹脚的小脚妇女,他不得不放弃学业种地养家糊口。
    让他最气愤的是依据南宋以来的风气,要求当地女子从小就裹脚,长大后大脚的女子是嫁不出去的,因此上他的妻子无法下地干活,否则他考个秀才轻而易举,考上后全家就免税了。
    他每天下地回家累的就像是狗一样,吃完晚饭倒头便睡,哪有时间学习?
    他写得不是什么报刊杂志公布的命题,他是自己定的题目,叫做《南宋以来理学风气害死人》,内容的主体就是程朱理学里的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他讲到:“南宋以来的程朱熹思想的毒害对妇女有多深我深有体会。我的妻子七岁开始裹脚,整天痛的嚎啕大哭,晚上痛的睡不着觉,不敢哭闹生怕影响家人休息。
    妻子吓坏了哭叫着喊来来妈妈观看,妈妈看后却高兴地笑了。妻子不明所以然,满脸疑惑。妈妈摸着妻子的头说:‘俺娃长大后就是三寸金莲,不愁嫁不出去’”
    其实南宋以来才开始流行这些理论和做法,始作俑者是靖康之耻带来的巨大冲击和自卑心理。
    靖康耻虽然已过500多年,但是烙印依旧深深影响着。
    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从军事、版图和民族自信上终结了靖康耻,但是与靖康耻带来的社会风气、思想变化、心里自卑的斗争还远远没结束。
    黄尊素看到了这些投稿,结合靖康的古、天启的今,真的联想了很多。
    他动笔了。
    无需犹豫,也不需要多请示,因为此事他跟天启也是心照不宣。
    痛斥靖康耻以来的三从四德推行,从根源上把儒家的内部道德教条化批判,但跟那些保守和教条的战斗让将继续,这是一个持续的斗争。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