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不拉偏架,还秘密参与
朱由校在下一盘大棋。
他要利通过杨涟、杨嗣昌以及新百家学者们与保守东林党和保守老儒家展开的大辩论引起的效应展开全民大讨论、大思考。
虽然通过自己或者朝廷直接发布权威言论能更迅速宣传,但这种从填鸭式宣传效果比较有限,朱由校来自后世深知让大家自发思考远胜于填鸭式教育宣传。其实古人也深知这个道理,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百姓在辩论中参与讨论和思考,让大明迎来真的从经济到思想的全方位优势。
朱由校出辩题,在官方主导的主要杂志、刊物上征集投稿,征集按照指定的十大论点进行辩论的文章。
其实他刚登基以后,出考题让官员们参与考试策问,迅速挖掘出了一批优秀人才不说,还带动了空谈的朝廷风气迅速向务实转变。
现在也是一样,将更大范围提升农工商的地位,同时引导士族去接受改变、参与改变和自己成为时代变革的推动者。
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辩论稿,最后汇集到礼部,由礼部审稿确定刊登的稿件。
这样既能选择出典型的稿件按照朱由校的十个命题进行公开辩论,在稿件选择引导上,都在可控范围内,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目的。
儒家只是百家中靠前的百家学派之一,不再是一家独大封禁百家。
大明要成为世界之巅,且一直能执掌世界秩序,肯定要做出让农工商地位提升和新家百家脱离传统儒家的这个改变。
老儒家也要发展出新儒家。
二千多年来儒家已经根深蒂固,尽管朱由校提倡新百家,利用新儒家分解旧儒家,使守旧的儒家士族社会地位逐渐被削弱,还是抹杀不了儒家巨大的影响,只能使新百家让整个社会认可,获得合理的社会地位。
前五个论题只有第一个与第五个表面上没有涉及儒家和百家的问题。
但是真正要说出个子丑演卯来也不容易,相信老儒家学者一定会在这两个论题上大做文章,择词造句润色一凡,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但是不了解物质与意识,以及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与转换,绝对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但是杨涟和新百家少数人,还有紧跟朱由校改革步伐的人就能写出东西来。
至于中间三个论题将要成为论战的焦点。
比如士农工商如何排序?这个就非常直入人心,涉及到社会中多数人。
还有儒法名墨、农兵医杂、阴阳公输纵横,如何选取?这个算是直接来谈论各家该怎么用?怎么选?那么普通人家的子女进入哪一家,未来又有什么出路,这当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最后大明之强在于国富民强?大明之强在于兵精将勇?又是一个看似浅而内在深的辩题。朱由校期待的不是谁对谁错的结果,而是这个辩论和思考的过程。
礼部尚书袁可立打起十三分精神,在坻报和皇家、官方各大刊物征稿以后,全力关注社会反响与投稿情况。
不出预料,在京城、南京、苏州、济南、西安等人口众多的城市,这五个辩题立刻引起了热烈反响。
听过杨涟演讲的人,对杨涟的《子孺异志杂谈》和杨世昌的《异域见闻和战场随笔》认识比较深的读者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出有价值的议论文来。
那些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还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专门在“策论”上下功夫,其实“策论”就是最早的议论文,往往几句话就能让每个人写出一篇各不相同的议论文来,他们一定会把程朱理学的观点大书特书。
儒家守旧派赤膀上阵火力全开,在朱由校改革中获得好处的大多数人当然也会积极参与,但是这些大多数人的文学底蕴根本就无法与儒家士族相比,对于他们来说之乎者也的古文写不出来,干脆就把日常用语写成了文稿。
不光杨涟、杨嗣昌在撰写,还有之前的冯从吾、徐光启等人也在写,都是以各自的理解,参与到各自适合的议题。
那些新儒家、新百家也在写,现在大明提倡白话文,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用白话文写出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袁可立在一旬之后就开始有点忙不过来了。
稿件要审这么多!
不过筛选也不复杂,内容本身参差不齐,连袁可立都觉得拗口难懂的当然不刊登、人身攻击强烈发布出来会引起派系对骂的不发布......
可是这样的话,保守派的文章就不够了!
对垒必须有进步派的刊登一侧,保守派刊登另一侧,才能正反双方辩驳,让读者们参与到对垒大戏之中。
他赶紧去请示天启皇帝。
朱由校也正耐不住寂寞呢,此时正在准备以化名参与到辩论大战中。
而他打算参与可不是去帮着杨涟、杨嗣昌、冯从吾、徐光启和新百家等进步一派拉偏架,而是计划参与到保守派,去分析进步一派文章中的逻辑问题和思考缺漏,然后通过这种逻辑分析和指出问题,让进步一派一点点去完善观点。
也就是说用化名作为对立面,发现进步派的问题,再召见杨涟等人让他们去跟自己化名辩论,一步步完善思想,从而推理出更接近后世正确的观点和思想。
袁可立来的正好。
“保守派的文章符合条件的不多?”
“正是,如果按照之前定下的标准,无法跟新百家这边形成对垒局面。”
朱由校做出微微思考的样子,稍等一会才说道:“这样吧,第一次刊登时,将保守一派观点能让人看懂的都放上去,哪怕言之无物或者轻度攻击,先让第一次同台对垒效果出来。”
“臣遵旨.....那第二次及往后也是如此?”
“嗯,俺以为第一次刊登以后,民间会迅速大批人支持新百家,也会对保守派的拙劣表现嗤之以鼻。这样激他们一下,让他们拿点干货,或者说是真实想法出来。估计从第三次开始,就能表现好一点。”
“臣!遵旨!”袁可立内心感叹,天启皇帝是支持改革的,但还担心保守反对进步的一派表现太差,真是心里能容纳山河大海的了不起帝王啊。
他哪想得到,从第二批五个辩题,朱由校将化名参与。
甚至不是一个化名,而是同时参与进步与保守派,将辩论推入最有益和最符合预期的方向。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