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倭岛局势水到渠成了
杨涟的消息传回来还需要时间。
但倭岛距离很近,所以多铎身死、江户大火和残部逃窜落草的消息,迅速送到了朱由校手中。
“很快啊......终于到了正式占领倭岛的时候!”
朱由校听到以后其实内心非常激动。
身为后世来者,肯定要狠狠地教训倭岛,把它彻底征服和割裂才能解心头之恨啊,反正无论如何不可能让倭岛再趁着华夏衰落的时期,骑到脖子上耀武扬威。
之前留了多尔衮、多铎和毛利家呈现剑拔弩张的局面,正是留了个尾巴,让他们再打起来。
打起来之后,就能大明去救场,抓捕再次涉及战乱的大小头目,连带问责于倭岛所谓的天皇。
这一通处理以后,就可以彻底掌控倭岛。
然后把所谓天皇换一个封地,然后路途上遭遇意外......
这一套安排只可布置不可言传。
其实不是担心大伙觉得自己手段太强硬,而是正常的大明官员百姓,都会觉得倭国有那么可怕吗?不是岛上史上最强时期的举国之力,都在高丽省被大明边军给击败了吗?
其实多数大明及以前的华夏人,都会觉得倭国只是华夏的学生,有时候不老实,很野蛮好斗,但从来不是对手。
所以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就是教训一下,让它老实听话。把北海道、九州和四国纳入大明版图,以及石见银山、大阪等地直接控制,就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成就了。
可朱由校知道岛上有很强的报复心,自己这个时候如果不处理彻底,后面岛上一代代会有人想着复仇,就像毛利家每年聚会,都会讨论对德川家的复仇一样。
所以之前留了一手,让多尔衮、多铎和毛利家继续打,这一打果然事态很大,连江户都被劫掠和焚烧。
这回大明要以雷霆之怒,惩罚岛上生事的家伙们!
朱由校对刘若愚吩咐道:“召集内阁、军机处、兵部、户部、工部、武军都督府和御马监、京军各主要成员议事。”
“奴婢遵旨!”刘若愚立刻去传令。
这次一口气叫了基本上朝廷在京所有涉军的主要人物来开会,比之前对付尼德兰、奥斯曼阵仗还大,这回要来跟对付建奴一样的超大阵仗了!
......
倭岛再次开战,这回女真松懈了几个月后,战力远不如之前了。
要放在过去,毛利家在山区?那女真八旗兵简直是狂喜啊,山地战最适合他们了,巴不得早点打进山里去。
可是多尔衮看着身边的八旗兵,肚子里那叫一个气。
比如跟毛利家在甲斐一带山区打仗。他让手下抢占一个丘陵,八旗兵们说不用抢的、抢了没用啊、那个丘陵上没有水......
说的振振有词,其实就是懒了,不想去干辛苦活。
多尔衮大怒,拿出自己爱新觉罗家的架子,强行下令必须去抢。八旗兵们大手一挥,让手底下倭国的包衣兵们去抢。本来足轻都是倭国本地农民,结果被八旗兵们掳掠为私有,现在都是包衣奴隶了。
从足轻沦落为包衣,比过去更惨了,一个个苦哈哈地只能听从命令,否则八旗兵杀了他们的家人。
一千倭国包衣兵在八旗兵的严令下抢了丘陵,可八旗老爷们早就爬山爬到一半,就回去找阴凉歇着去了。
这哪还有士气?毛利家几十个武士,带着五百足轻兵们来争夺丘陵,人数比防守方要少,结果武士带头冲锋,就让士气低落的多倭国包衣们丧失抵抗意志。
这次抢丘陵毛利军就死了十几个人,不仅夺下丘陵,还击杀上百人,俘虏上百人,其余溃兵跑得太快没抓到。
多尔衮急了,让八旗兵反击。这回八旗老爷们知道要出力了,佯攻刚才轻易白送的丘陵。结果被鸟铳打死几十个精锐八旗甲兵,才爬上去肉搏又死几十个人才击溃毛利军。
像这样的情况在过去根本不可能发生,但八旗兵腐化非常快,多尔衮管都管不住。
一会又吵吵起来,说倭国没有肉吃,根本没力气打仗。
这话是没说错,倭国吃肉吃得很少,连武士都只是偶尔有鱼吃,鸡肉和猪肉那是大名、天皇这些人都要当宝贝的食物。
女真人来了以后,哪有肉吃,除了偶尔抓到野猪打打牙祭,平时确实很少能吃到肉。
多尔衮怒了:“倭国武士不也没肉吃吗?你们忍一忍打败他们,后面养猪养鸡,迟早有肉吃!”
这话是没错,可架不住八旗精锐已经变成了八旗老爷了~
多尔衮亲自带领心腹们到处救火,总算是能跟毛利家的人海加钱海打成平手。没办法,谁叫毛利家搬家前底子厚,现在一样是有钱有人。
多尔衮这边其实还算是有他个人在维持着不散架,多铎那种“真性情”,领头的都在江户享受了舒适生活,全军基本腐化再无之前的锐气。
多铎身死,手下成了一堆乱匪,他们在关东游荡劫掠,所到之处一片白地。
还有江户遭遇了一场大劫掠和大火之后,江户和关东人都期待有人能来拯救他们。
只有大明!
大明的天兵可以拯救他们!
江户派出了使者,恳求锦衣卫接管江户,他们愿意像大阪一样,彻底拖倭入明,即使作为大明二等公民也是一生荣耀。
就差说能当大明的狗是他们的荣幸了。
水到渠成了~
朱由校早就等着这个时候了,先密令锦衣卫把刺杀多铎的锦衣卫暗部转移回京,这场刺杀是他安排锦衣卫暗部执行的,此事一切都是自己的计划,可不能让人给看出来。
半个月后,大明使者抵达多尔衮、毛利、江户以及关东各地,传达天启皇帝诏令:停止所有战斗。只要再斗,就是谋反之罪!
除了流窜关东的多铎残部匪帮,其他各部至少全都偃旗息鼓,不敢公然违背大明诏令。
接下来大明,高举平息战乱的正义大旗。
关西的李旦、颜思齐也各率领千余兵马,分别进驻京都和名古屋,虽然只千余人,却让天皇如坐针毡,多尔衮如鲠在喉。
又半个月后,明军开始更大规模登陆倭岛。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