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巴格达大战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称为两河流域,中下游也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这里是西亚的精华所在地,这两条河既是两河流域的母亲河,又是生命之河,这一带百分之九十的淡水资源依赖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流的源头相距只有八十公里,与华夏的长江、黄河源头类似。
因为流经的区域不同两条河流的命运千差万别,幼发拉底河经过叙利亚高原与沙漠蒸发量巨大,到了下游河水变得很小,到了后世中下游几近干枯。
后世因为上游的土耳其与叙利亚大力修建水库增加灌溉面积,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大量被截留,到了中游已经没有多余的水源供给哈巴尼亚湖,哈巴尼亚湖极具萎缩,已经不可饮用。
有一户居住在湖畔十五米远的渔民,二三十年间距离湖畔已经超过了一公里,哈巴尼亚湖再不补水的话用不了多久就要干枯了,他们只能离开家园去其他地方谋生。
此时的幼发拉底河河水流量很大,哈巴尼亚湖的覆盖区域要比后世的范围大的多,并且有出水口,不是死湖。
此时的底格里斯河流量是后世的数倍不止,因为此时的奥斯曼灌溉面积很小,更没有截留引水的能力,上游蒸发量又小,涛涛的底格里斯河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天然屏障,奥斯曼只要少量的守军据河守护,东面高原的萨法维波斯就很难渡河入侵。
现在的萨法维波斯与大明的联军就被阻挡在上游底格里斯河东岸,因为底格里斯河上游落差大,河水奔腾而下很难渡河到达西岸,奥斯曼四十万大军据险防守,萨法维波斯与大明联军不得寸进。
巴格达地处底格里斯河西岸,地理位置很特殊,居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间距最近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巴格达会成为古今两河流域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交通便利,二是周围农业条件得天独厚。
此时底格里斯河的河流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流速减缓,河水宽阔、水深有六七米,明军的中小型战舰、蜈蚣船、小型蒸汽船、平底沙船改造成的炮舰均可逆流从波斯湾到达巴格达东面与北面。
明军把大炮拖拽上东岸、北岸,迅速建立了炮兵阵地。
守城的奥斯曼近卫军发现后急得团团转,原来东面的平原三百年内均是奥斯曼的领土,巴格达北面、东面又有底格里斯河天险环绕半圈,城墙上根本没有布置多少门大炮,只有较多的小型炮,这时候只能把西面、南面城墙上的大炮从城墙上拖拽过来。
明军可不给他们太多的时间,因为高空上的滑翔机与热气球早已把奥斯曼近卫军的举动报告给了炮兵阵地。
“轰!轰!轰!”
明军炮兵攻城。
只炮击,不靠近进攻。
明军凭借炮兵数学和几何带来的准确度的优势,再加上数量众多。把守军城墙上的大炮完全压制住。
其余的大炮专门轰击城墙的下三路,轰碎城墙外包砂岩砌块,里面的砂性黏土夯土墙每被铅弹、石弹打一次就会坍塌一大片,尽管巴格达的城墙下部有将近十几仗厚,但是明军的大炮不停歇,一千多门大炮轮流开炮。
十天炮战,轰塌巴格达全部北边、东边的城墙。
“轰隆隆!!”
五丈多高的城墙分片倒塌,溅起冲天水浪,猛烈地河水回流倒灌进入巴格达城,淹没了巴格达的大街小巷,城内哭喊声惊天动地,百姓纷纷往房顶上爬,不久大水从西门、南门流出城内。
可是城墙倒塌时有发生,类似的水淹一次次出现,许多土坯房倒塌了,百姓无处安身就抢夺深宅大院、寺庙、衙门等高地建筑栖息存身,整个巴格达乱套了。
百姓惊慌失措生怕明军乘机进城劫掠屠杀,可是明军却完全不靠近进攻。
就是火力碾压奥斯曼近卫军,但是明军的大炮准确率很高不向城内居民区发射一发炮弹。
打得守军士气低落,想要巷战却根本没有机会。
因为明军根本就不进城,明军的战舰与沙船早已开到了上游,城墙倒塌引起的大浪没有干扰到大明舰船,就连东岸明军的炮兵阵地也建立在高地上,在高地上打炮效果更好。
奥斯曼近卫军发现明军只炮轰不进城,他们只派少数人在城墙上坚守,多数人躲在百姓周围利用百姓当盾牌,因为明军的炮弹视乎长着眼睛,只向奥斯曼近卫军阵地和军营发射,炮弹从来不向百姓那里落下。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早已把奥斯曼人祖宗问候了个遍,毕竟除了那绝对少数以外,大部分都是被奥斯曼征服后,迫于武力接受统治的人。
此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粮食不在百姓手里,而是在奥斯曼地方政府的仓库内,自从明军沿着底格里斯河北上时,奥斯曼官府就开始向幼发拉底河西岸转移粮食。
锦衣卫指挥使刘侨早已与军机处杨嗣昌,在两年前就已经派手下渗透到了西亚各地发展锦衣卫外卫,同时军机处下属开展兵运工作和暗线布置工作。
明军在两河流域登陆后他们很快就激活了各个机制,魏忠贤很快利用御马监腾骧四卫骑兵组织起了“征粮别动队”,专门从奥斯曼伪政府打劫粮食,决不让一粒粮食落到奥斯曼近卫军手里。
穆拉德四世见根本没有引诱明军拉长战线的效果。
明军不仅没有向西部进兵,而且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粮食全部抢走了,这可是他预备的军粮啊!
此时他才知道伪政府和附庸军有多么的不可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附庸军有几十万呀!
巴格达守着也是守个寂寞,城倒是没丢,可是给明军无法造成损伤,只消耗弹药......可能明军弹药真的很多。
穆拉德四世终于按耐不住,留10万防守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主力40万大军,向费卢杰一带集结过来。
在塞尔萨尔湖和哈巴尼亚湖之间的40里宽度之间,庞大的奥斯曼军队即将从这里向东进攻。
明军也留下洪承畴率领广西营兵、狼土兵和卫所兵三万人,威慑巴格达士气低落的守军,其余主力一举拔营,向西至巴格达与费卢杰中间。
在次两军主力相遇,大战一触即发。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