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我不是木匠皇帝 > 第413章 能吃饱肚子了
加入书架添加书签错误举报投推荐票:
确定

第413章 能吃饱肚子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此时诞生的第一艘蒸汽船比历史上原本第一艘早了接近200年。
    原本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由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制造。1807年8月17日,克莱蒙特号蒸汽轮船第一次下水试航,首次试航成功。
    该船用32小时航行了240公里,顺水30小时,然而,普通的帆船航行这段航程需要四天四夜,速度是风帆的3倍。
    朱由校的这艘速度是风帆2倍,说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而且也需要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革新”,就叫革新号。
    革新号成为一个开端,开始蒸汽与风帆并用时代的先河。
    朱由校让王徵、徐光启、袁可立配合,在天津、威海两地,准备造后世尺度50米长级别的近海蒸汽风帆并用的螺旋桨驱动战列舰。
    按照后世尺度,此船长度50米,宽度10.5米,吃水5.44米的战舰,重量600吨,也就是西方的排水量600吨。按朱由校按比例估算功率应该在450匹马力,舰载红夷大炮20门。
    定位是近海作战、远途航行,蒸汽、风帆都装上。不能只有蒸汽机,毕竟还在试验,风帆可以在海上远航发挥作用。
    因为涉及流体力学,王徵对于流体力学研究不多,这是从欧洲聘请的流体力学科学家与王徵合伙计算的,他们还不清楚有效功率,朱由校建议采用25%计算。
    如果朱由校专心研究力学进行发明创造的话,肯定比王徵与后世的瓦特要强一些,他毕竟有后世的眼界,但现在他没有时间搞科研,经济、军事、政治、改革样样要抓,所以主要做提出项目和研究方向的工作。
    此时在天津和威海建造的600吨蒸汽机战列舰主体已经建造完毕,水下部分外表船体全部利用柚木制造,上部与两层甲板用华夏出产的白橡木。内部分各仓简化了不少,因为有了橡胶,各仓之间的密封门经过试验合格,密封门由专人负责看管。
    天津、威海的造船厂都是上千人规模,能养这么多人前提是粮食和银子。
    朱由校恰恰对这两块工作抓得最好。
    今年秋后获得了农业大丰收,新作物贡献最大。
    秋收已经基本完成,土豆已经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宣化、蓟镇、辽东大面积种植。沟豁、阴坡亩产达到亩产500斤。水浇地亩产量尽然达到600斤左右。
    此时北方的人口密度不大,自从朱由校下令缺地的农户可以在沟豁开垦农田,条件是必须在两侧土坡上植树,几乎每家都整理出了几亩沟豁地,既增加了高产田,还治理了小流域,防止水土流失。
    这种地山西与陕西最多,尤其是陕北几年内沟豁全部治理出来了,土坡上种上了榆树与草,沟里成了高产田,当地人把这种地叫二阴地,冬天积雪全部被风吹到了沟里,春天不下雨也能长出庄稼来,不需要多少雨水就不会干旱,越是比较深的沟豁越好。
    自从种植土豆,这里的农民开始能吃饱饭了,随着新整出的沟豁地逐渐熟化,土豆品种培育的今年比去年第一次种要好,现在沟豁地土豆亩产都上了五百斤以上。
    五百斤在后世水平很低了,主要是育种跟后世差距很大,又没有抗病、农药等支持,但在此时是一个惊人的数量。
    关键是家里饲养的羊圈养以后,积攒了大量肥料,还有牛驴的粪便全部用在了肥田上。黄土塬仍然干旱,上肥料多了缺少水分更加干旱,所以他们把多数人畜肥料上到沟豁的二阴地上,今年的产量更是喜人。
    谷黍产量上了150斤,达到唐朝北方土地荒漠化以前的水平。
    土豆亩产高达500斤,现在家家有一点余粮。不少的土豆制成了淀粉,土豆渣子是养猪的最好饲料,养猪不仅能卖钱,还能产出大量肥料,一举两得。
    黄土塬被平整成梯田,下雨后雨水不再流失,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减少了大量养分流失,还治理了小流域。
    要知道黄河的泥沙就是从无数个小流域里冲击来的,也间接治理了黄河。
    那些比较小的黄土塬不适合耕种,被大量种植了苜蓿。苜蓿可是好东西,不仅是上好的饲料,还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极佳的蔬菜。根系还相当发达,是耐旱、固沙的良好植被。
    辣椒、花生、胡椒、番茄、油料、豆菽类: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芸豆等很适合黄土高原的土壤和气候,燕麦也叫莜麦也适合阴凉的沟豁生长,只是玉米只有水浇地才适合种植,这里的水浇地不多,稀少的水浇地多数种植蔬菜了。
    玉米更适合晋南、关中平原、河南、山东、河北、两淮平原的水浇地,这一带气候适合玉米生长,但是种植玉米需要大量的肥料,单靠农家肥远远不能满足玉米的需求。
    化肥诞生以后才能赢来玉米真正的崛起,然而化肥肯定要化学诞生-化学元素诞生-化工诞生。现在用土家肥加上磷土倒也能大量种植玉米,在西南五省开始产量较高,所以相比传统土家肥还增加了一些肥力。
    这个时代的玉米只有后世三分之一大小,需要漫长的育种、强劲的化肥才能生产出更大的玉米棒,所以玉米相对不如红薯来得实惠
    红薯已经在南方普及,现在已经在中原大量推广,北方已经发展到了北京以南,红薯的推广已经解决了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
    普通百姓温饱了,卫所的军户日子比普通百姓要更好一些。
    他们现在十天能吃一次鸡鱼,过冬还能发牛羊肉,吃玉米、土豆和花生油,红薯跟普通人不一样只作为辅助零食。
    军户肯定要相对优待,他们是大明兵力的基础,虽然新营兵制也从普通百姓中雇佣,但国防和兵役的关键还是在军户。
    现在百姓饿不到了,卫所吃饱饭了,全国终于是一支满饷的明军了。
    对努尔哈赤再也不用担心军心倒向敌人的问题。
    既如此灭建奴的时间不远了。

您正在阅读《大明:我不是木匠皇帝》的章节:第413章 能吃饱肚子了
手机阅读地址:https://m.77xs.cn/html/68880/21714649.html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