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言官们莫慌
朝廷京城官员们经过梳理后发现,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压力还好。
天启皇帝登基以来,这三个衙门一堆事,官员们正常干都有成果,包括打盘查清理户部账户,每个人都有清晰可见的工作成果。
吏部和礼部有些务虚,所以工作相对稍难评选,但也不难评估。尤其是礼部这两年多时间,事那是非常多,从皇帝大行到新帝登基,从两王封京再到天子大婚,礼部上上下下只要正常干,京察不是问题。
这回两京官员京察的紧张氛围,六部这些干活官员们倒是还好,发现按照新的评估方式,大家只要正常做不会被京察淘汰,但是正好能筛查出哪些家伙滥竽充数。
还有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衙门,也都按照新的评估方法自己看了一下以后,发现绝大多数人问题不大。
看来看去,百官发现问题最大的是......六科廊言官!
这两年多,六科廊言官弹劾没成功过几次,甚至还出现言官姚宗文谋害泰昌皇帝这样的超级重案。其他也有参与弹劾熊廷弼,给叛乱盐商当喉舌这种恶劣情况。
成果简直比犯案还少。
“原来陛下是要动言官了......”
“怪不得换掉周嘉谟,老周跟言官曾经走得很近,现在老天官黄克缵跟言官过节不少。”
“我们猜猜,这回会有多少言官撤职?有几个大案要杀头?”
“要血流成河啦!”
百官们觉得大案要来了,这回又要抓一批人,开始人心惶惶了。
可是接下来让他们大吃一惊。
黄克缵调查以后,对于言官的初步政绩呈报给了天启皇帝,天启却不生气,只是又处理了类似姚宗文、刘懋这样的两三人,一点没有大规模清洗的样子。
朱由校早朝安抚百官道:“此番还没开始京察,按照六年一次,上一次是五年前的万历四十五年,明年正式开始。现在吏部放出新的京察方案,是让大家心里有个数。”
六部官员听了心中更稳,都察院、大理寺等也松了口气,但是言官们还是非常紧张,因为一直没弹劾倒谁,那就是没有“政绩”。
“六科廊莫慌,朕觉得言官的职责在于言路畅通和调查取证,没有调查取证那就不好上达朕这里罢黜贪官庸官。杨涟,朕问你这两年抓的贪官庸官判乱者多不多?”
杨涟被点到了,只得回道:“多,牢狱和劳改的地方都是人。陛下大婚以后,才空出了许多地方。”
“不错,所以六科廊也别担心,坐在书斋里调查不到那很正常,去基层走一走多多调查取证,看真实情况,不愁没有政绩。”
朱由校这么一说,言官们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感觉明年京察应该不会完蛋了。
“去基层走一走?这不跟巡按御史有点像吗?”杨涟心里面质疑,没有说出声。
“朱童蒙!”
“臣在!”六科廊言官众人中走出一个高大挺拔的人,正是兵科给事中朱童蒙。
朱由校朗声道:“六科廊政绩中,属朱童蒙最为出众,尤其是熊廷弼遭到奸臣陷害以后,爱卿去辽东走了一圈,调查到的情况有利支持了魏忠贤铲除走私奸商。
此事之前未声张,朕在辽东打了胜仗才算告一段落,迟了几个月现在公布此事。爱卿作为言官这次调查做的不错。”
“谢陛下!这是臣应当做的。”
朱童蒙不像别的言官,对天启皇帝态度非常恭敬,让魏大中等人微微皱眉不喜。
杨涟却知道,朱童蒙算是自己同事,也是半个下属。他去辽东调查这件事,自己也有功劳......
“杨涟,此事你安排有功,六科廊言官继续做类似调查,何愁京察无政绩?”
朱由校微笑起来,看起来处处为言官们着想,杨涟只能先接受了。
“言官去基层,跟巡按御史有所不同。诸位应该知晓,巡抚、巡按在设立之初不是常设常驻地方的官员,而是作为朝廷巡查官员,专门调查和巡视。但是百年以来,巡抚、巡按早已是地方重要官员,那谁来做之前巡按的不定期巡查呢?”
左都御史叶向高想了想,言官不定期巡查地方,实际上是件好事,但是分了巡抚、巡按的权力。天启皇帝这么做,是要对地方巡抚、巡按也有所监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啊。
此事是否应该呢?
只听朱由校继续道:“之前辽东、两淮出了不少事,现在朕又见蓟镇军备不佳,南京、西南、西北也是久久没有整顿一番了。杨涟、朱童蒙、魏大中。”
“臣在!”这三个言官出列。
“你们三人,去蓟镇、南京和西南走一遭。朱童蒙去西南一趟,南京由魏大中去,蓟镇由杨涟去一趟。”
“臣遵旨。”
“然后那个阮大铖启用为户科给事中去西北查账目,都察院也同步派人,高攀龙去蓟镇、南京走一遭,左光斗可以去西北、西南巡查一趟。”
高攀龙这边是东林大佬,在都察院也是实权大于职位,这次去的地方都是比较近的,倒也没啥抱怨的。
左光斗那是有苦说不出。
东林公敌阮大铖是他推荐的,然后他又跟阮大铖绝交了,现在天启好似不知道似的又让他跟阮大铖去西北......
若不是天启皇帝之前敲打他,给他专门提醒了,恐怕真要哭死在当场。
尤其是东林党中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等刚硬派一想到阮大铖跟左光斗又要搭档,心里面多多少少埋了想法。
朱由校大手一挥,这么一安排明面上让言官和御史不至于没政绩,同时也推动言官从弹劾、骂人、党争,开始转型为查账、巡视再上奏。
所有上奏弹劾都要有真凭实据,特别是以后还要让他们有数字、做表格、有数据对比,推动他们不得不重视数学这一“杂学”。
散朝以后,朱由校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计划。
吏治整顿重点在蓟镇和南京的样子,再加上之前对海运、苏州、草原搞纵横之道、大力发展畜牧和战车,大部分人都以为天启皇帝重心要放在华北和草原东部。
其实重点这回要搞西南了。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