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大明与奥斯曼的大战将至
穆拉德四世虽然主力没有进攻西奈半岛,而是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驻留,等待明军来巴格达。
在这个年代交通不便、通信落后的时代他不可能每个地方都能及时到达,就连下命令也要耽误许多时间。
大马士革在巴格达的正西方,直线距离并不算远,可是被叙利亚大沙漠隔开,要从大马士革去巴格达必须绕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再沿河顺流而下或者沿着河畔道路才能到达。
穆拉德四世没有得力的战将指挥西奈半岛的战争,尽管他坐镇大马士革,他下达的让西帕希骑兵和近卫军尽快赶到西奈半岛占据有利地形,可是命令还是没有执行下去,结果让提前到达的明军及时布置了铁丝网。
两天时间布置好几百里防线的铁丝网,只有大明的京军驻扎军团在卫所兵的配合下才能办到。
奥斯曼十二万西帕希骑兵和近卫军,还有八万新着召集的农奴兵和游牧民,被五万大明京军驻扎军团和五万大明倭岛新军打得大败。
西帕希骑兵和近卫军损失二万多人,新召集的农奴兵和游牧民因为溃败时出现自乱,死伤三万人,另外三万人也在抢劫后逃散了,只留下二万老弱病残没有跑掉。
这还是明军注重防守,没有乘胜深入追击的情况下发生的大败。
战后穆拉德四世没敢责罚西帕希领主,他担心责罚后发生兵变,因为短时间内很难召集起其他西帕希骑兵,他还要这些西帕希领主增加西帕希骑兵,否则夺回埃及的控制权就会成为泡影。
至于边境近卫军,阿拉伯半岛各省都有,补充起来不算太费事,只是后勤的粮草被明军的快船从亚喀巴湾登陆烧了个精光。现在踌躇粮草很困难,大马士革和约旦河两岸产粮不多,叙利亚高原本来就不是产粮之地。
最富裕的埃及已经独立了,穆拉德四世欲哭无泪。
派西帕希和边境近卫军这些二线兵马上,虽然他预期不会取得太迅速的战果,可是那也不是想看到这些二线兵马被暴揍,被打得大溃败啊!
明军也是二线兵马呀,况且奥斯曼的兵力是明军的二倍。
原本期待打成僵持,怎么就变成溃败了呢?
穆拉德四世后悔招惹大明了,他以前对于大明了解不多,他的手下只把穆拉德四世爱听的消息报告给他,一直在他面前吹捧奥斯曼多么强大,自己多么英明、英勇无敌。
以前在穆拉德四世看来,大明与奥斯曼根本就没有利害关系,他从来就没有打算入侵大明,因为中亚奥斯曼基本上没有任何领地,再说中亚草原穷得叮当响,奥斯曼历任苏丹都没从中亚草原获得过收益。
穆拉德四世入侵萨法维波斯东扩的野心暴露,并且大言不惭地声称要征服罗刹与大明,这才遭到大明的强烈反弹,让朱由校对攻打奥斯曼找到了借口。
他紧急抽调一万精锐嫡系,稳住西奈前线,收拢溃兵,至少别让他们溃散去哄抢后方的村庄、粮草和自己的城镇。
穆拉德四世在调兵遣将,大明那余下可以调动的二十三万偏师也可以调动啊!
奥斯曼土耳其兵力虽然庞大,但是跟大明比起来实在是算不上优势,要不是在主场作战且准备多时,否则几乎要处于兵力劣势。
更要命的是,老对手萨法维波斯也要反攻了。
波斯在明军支援下挡住了奥斯曼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现在奥斯曼缩回大马士革了,波斯军没有太大防守压力之后,当然大军配合明军一起揍奥斯曼。
据不完全统计,估计也会有二十万波斯军从侧翼威胁巴格达的东面和北面。
十天之后,明军的使者抵达。
递交了正式宣战和要求奥斯曼无条件投降的要求。
穆拉德四世直接给气笑了,反而嘲讽道:“回去告诉你们明国的皇帝,你们历史上的徽钦二帝的大名,马上就要加上天启皇帝并列啦!哈哈哈哈哈!”
朱由校得知以后当然不会被他挑衅到。
穆拉德四世和朱由校两人都清楚这次大战的重要性。
对于大明来说,这是第一次皇帝到这么远御驾亲征,如果出师不利,那以后再想出来这么远御驾亲征,那就阻力大了。
对奥斯曼帝国来说与大明在两河流域这场大战输不起,输了这场大战,奥斯曼帝国就会被打回赛里木一世苏丹入侵大马士革之前的原形。
不只是打回原形,那时候奥斯曼帝国还拥有最富裕的两河流域,这一次打输了的话奥斯曼只能退守纳托利亚高原了,两河流域就会被明国占有,从此奥斯曼帝国就会退出世界争霸的历史舞台。
穆拉德四世越想越害怕,奥斯曼失去了阿拉伯半岛和北非之后,巴尔干半岛也很难保住,国力衰退之后欧洲列强绝对不会放过奥斯曼帝国的。
再丢掉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就会变成一个小国,连帝国也称不上了。
穆拉德四世第一次想到了与大明和解,可是他得到的消息是,大明的几十万主力大军正在向西亚集结,运输军人、粮食、设备的舰船从马六甲海峡川流不息地到达锡兰、果阿。
奥斯曼连明军的偏师都赢不了,现在奥斯曼的四十万主力大军连萨法维波斯与大明的联军都难以抵挡,如果明军再有几十万主力大军进入两河流域的话,奥斯曼如何抵挡?
穆拉德四世急忙在阿拉伯半岛调兵遣将,可是全国可调主力已经不多了,就连自己的卫队也算了进去。
然后直接将各省的近卫军抽掉一半向巴格达聚集,破格提拔各省附庸军将领。
与此同时。穆拉德四世派遣特使赶往巴黎,督促黎塞留履行奥斯曼和佛朗察双方签订的同盟条约出兵。并且通知各地西帕希领主增兵,并且许诺在两河流域增设领主飞地。
十天后,明军主力从波斯湾登陆。
再次攻下巴士拉。
而且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甚至当地百姓箪食壶浆。
前线的秦良玉、张名世、张神武等人十分感慨,虽然民族语言大不相同,但是民心是一样的,都是向往正义之师。
朱由校也到了果阿,与重臣们商议排兵布阵。
【高速文字首发
WwW.77xs.cn 千千小说网 手机同步阅读 m.77xs.cn】